首页 > 乡村振兴
益阳桃江修山镇:破译乡村基层治理“密码”
作者:黄梦其 邓白龙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6-15 14:23:50责任编辑:

“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我美人多……”20世纪30年代,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传遍了东南亚。从此,“桃花江”“美人窝”成为了益阳市桃江县的别称。据说,“美人窝”的“窝”就在修山。

羞女山远眺

6月的一天,我们从桃江县城出发,驱车10余公里,来到了这个依山傍水的秀美小镇。迎接我们的是镇人大代表、镇长薛浩。

近年来,修山镇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整治人居环境,修山镇一跃成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以此为契机,修山镇正全力以赴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小镇。

修山镇的“美丽”蝶变有何“密码”?薛浩为我们一一破解。他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体现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性,又要重点补齐和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短板和问题。如何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推进修山的乡村振兴,薛浩从五个维度做了解读。

百年老字号——修山面

“产业兴旺”是基础。围绕县委县政府“六大百亿产业”发展思路,牢牢把握“产业富民、产业兴镇”的工作方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探索适合修山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商贸、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探索建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依托“58农服”、“益村”、“商务中心”等各类平台,实现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将“工业化”管理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发展培育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引导产业企业扩大葡萄、茶叶、竹笋、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特色水产养殖规模,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举全镇之力做好修山面营销,把“修山面”培育成拿得出、打得响、品质高的全国特色农业品牌。

“生态宜居”是关键。全镇上下要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夯实特色示范小镇建设基础,以人居环境整治指引美丽乡镇建设,以绿色发展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妥善解决镇域范围内部分地域自来水水源不畅、居民生活用水供应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资金整治涉及公路、地灾、河岸等方面的较大安全隐患。村镇建设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常态化、基础设施建设便捷化。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坚持共建共享,探索建立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基金管理体制,对外依法依规引导乡贤、乡友捐资助力,对内鼓励农户筹资筹劳积极参与整治工作。指导各村(社区)网格小组充分发挥作用,基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持续加大修山集镇和三官桥集镇整治行动力度。2021年开始,全力创建全省、全国“卫生乡镇”。

“乡风文明”是灵魂。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修山和谐、文明、健康的发展氛围,高标定位,自加压力,凝心聚力以创建全国文明乡镇为目标,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长效开展文明创建。深入群众开展“最美修山人”、“十星级文明户”、“修山信用户”评比等正能量活动。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聚焦感动修山新闻人物、修山好人关爱救助等典型示例,弘扬尊老爱幼、和谐邻里、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让广大修山人成为乡风文明的践行者和带头人。坚持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工作。实现村(社区)“红白喜事理事会”全覆盖,镇、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破除大操大办之风,引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持续开展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

“生活富裕”是目标。始终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实现全镇人民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确立 “山上竹笋、丘陵茶叶、平原果蔬、池里水产”的立体农业发展思路,不断丰富旅游业态,聚力打造秀美修山农业景观游。始终遵循“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立足于本地特色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围绕羞女峰、羞女湖、明灯山农耕文化园、千岁九龙樟等山水资源以及“印子粑粑”、“凤山石砚”、“修山面”等本土特色文化传承,进一步挖掘修山美人文化、和文化、生态文化、地质文化、农耕文化等。因地制宜,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挖掘和保护古民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努力彰显乡土、山水和地方人文特色。创新出一批形式新颖、游客参与度高的民俗文化、农事体验等旅游节会活动;不断完善羞女山景区建设;积极引进以观光休闲、文化传承、运动探险为主的旅游服务配套项目设施;加速本地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推进特色民宿、山村主题酒店发展,打造“农游一体”村落,不断升级乡村旅游体验。

“治理有效”是保障。坚持“高标准治理、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加强组织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为抓手,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加强组织建设。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特别是村(社区)党支部班子建设和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深化镇村干部学习教育,提升政策理论水平。深化网格化管理,推动“一门式”服务走深走实。加强法治建设。充分利用镇、村广播作为普法宣传阵地,坚持定期播放惠农、涉灾等各类政策、法律法规,形成常态化。定期组织普法活动。着力推广“枫桥经验”,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和各类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