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实施综合治理 还大湖一泓清水——大通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小记
作者:李伟 张志华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6-17 12:52:09责任编辑:

“白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能有效降低水中氮、磷的含量,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近日,益阳市大通湖区河坝镇向大通湖投放白鲢寸苗60万尾。参与现场投放的河坝镇工作人员李川介绍,通过3年多水草种植,大通湖水草有了一定的保有量,水质持续向好,具备了以水草种植和生物防治相结合进行水环境治理的条件,而白鲢鱼就是水环境生物防治主力。

大通湖是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湖,面积达12.4万亩,兼具生态涵养、调蓄防洪、航运、旅游等重要功能,素有“洞庭之心”“三湘第一湖”的美誉。但在2015年国家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与考核地表水水质时,国控断面评价结果为劣Ⅴ类。

面对劣V类水质治理这个难题,大通湖区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和生态环境部“一点两线三减一增”要求,坚持走生态修复治湖道路,统筹大湖内外协同治理。2018年1月,通过仲裁依法解除了大湖养殖使用权转让49年的合同,实现全面退养。辖区禁养区内51家畜禽养殖企业已全部退出,流域范围内1.2万亩珍珠养殖全部退出,临湖1000米范围内1.3万亩精养鱼塘全面实现退养和产业转型。加强大湖禁航禁捕力度,大通湖区在沿湖安装监控摄像头44个,建成禁航禁捕红外线热成像系统,处理“僵尸”船115条,抓获违法人员50人次,刑拘18人,依法处置破坏环境资源犯罪4人,形成了有效震慑。

为根治恶劣水质,大通湖区还着力加大了截污减排和流域疏浚力度,在流域范围内全面实施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压缩、区转运”的一体化治理全覆盖模式,并全面完成了无害化厕所改造;开展流域禁“磷”工作,对辖区内生产、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情况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等措施,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行生态种养和绿色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大通湖区还加强了对入湖水系的疏浚工作,清除入湖水系围网118公里,疏浚主要入湖口35.4公里,中小沟渠1644条近4300公里,塘坝清淤96座,实现大通湖与周边水系自然连通。加强河渠清漂清废,完成河渠清漂2140多公里,清除水葫芦等漂浮物6.5万余吨,渠道始终保持常洁常清。

为从源头上根治水质问题,大通湖区着力在增绿上下功夫,通过大湖水生植被种植、环湖沿岸植被带恢复等工程,大湖水生植被恢复超4万亩,沿湖植被带修复超65%,湖内水生植物达17种之多,大通湖由原来的“水下荒漠”一改为郁郁葱葱的“水下森林”;完善入湖口及沟渠增绿举措,实施生态拦截。在搞好4个主要入湖口湿地及以挺水植物荷花为优势群落的湖滨沿岸带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大通湖湖泊缓冲带入湖河口湿地和入湖河渠增绿(14条河渠上溯3公里范围内水生植被恢复)建设工程,对入湖河口进行多级湿地改造,恢复湿地面积3583亩。同时,该区还统筹考虑大通湖水环境治理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水草产业,目前水草产业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水草经济已成为该区一大经济亮点。此外,投资近7000万元的五七闸枢纽河湖连通引水工程已经建成,可以实现自流引水入湖,一举打通了流域南部的补水通道,真正实现了大通湖“活水”目标……

经过多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大通湖水质持续稳定向好:2019年,大通湖水质摘掉了劣Ⅴ类帽子,总体评价为V类;2020年水质整体评价达到Ⅳ类;国家保护鸟类数量逐年增加,大湖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湖体营养状态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大通湖水环境治理成效也得到了生态环境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