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菱角种子刚刚从安徽运过来,我们安排了2条船撒播,今天必须撒到大湖里,确保它的成活率。”3月21日,在益阳12.4万亩的大通湖水域,大通湖生态公司水草种植队队长王斌正安排10多名工作人员忙着种植水草,三天内要完成今年第一批水草菱角的种植,共6.25万公斤。
王斌是益阳市大通湖区的“渔二代”,今年53岁,他以前靠捕鱼为生。2018年,大通湖区启动大湖水环境治理,所有沿湖精养鱼塘全部要求退养转型,并全面启动水草种植。大半辈子都在从事鲜鱼养殖的王斌率先响应,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种水草,生态“养水”+天然套养的方式,成功转型上岸。
种植第一批水草的河坝镇沙堡洲村村民廖臻是益阳市大通湖区的“渔三代”,今年33岁,他负责开船,以及船的维修维护。这几天,他每天早早的把船检修好,再把菱角种子分装到船上,运送到指定水域撒到湖里。大家分工合作,井然有序。他说“菱角是今年种植的第一批水草,每天种植1.5万公斤,一共种6.25万公斤。接着还会种植穗花狐尾藻、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草等水草,进行大通湖水中复绿修复。”
工人在进行第一批菱角等水草种植
“好虾好蟹必须有好水。”王斌说“菱角可以吸收水里面的氮磷等有机物,让氮磷导致的水体富养化逐渐降下来,吸附水中的杂质,同时还可以防浪,这样就可以保护别的水草生长,让湖水逐渐变清澈。” 王斌坚信,总有一天,大通湖会回到记忆中的模样。
水草被当地人称作是“环卫草”“黄金草”,种草还可以卖钱,市场潜力大。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通湖区通过引导农户开展“水草+大闸蟹”“水草+小龙虾”的种植养殖模式,农户亩均收入过万元。
这几年,大通湖大湖和鱼塘全部种上水草,使水质得到改善,为大闸蟹和小龙虾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渔民陈新杰就是收益者,2023年他通过“水草+大闸蟹”种养模式,养殖大闸蟹面积25亩,收入纯利润达18万多元。“政府和生态公司送草种、送技术,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陈新杰说“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现在,大通湖生态公司种植的水草不仅能满足大通湖自身治理需要,还对外销往湖北、安徽等地。目前,每亩水草产值8000元左右,平均利润3000元。2023年,大通湖区按照《2023年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共种植鲜草141.7万斤,种子6.33万斤,挺水植株350376株,水草产值500万元。
从治水的“工具草”,到生财的“水黄金”,大通湖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并叫响城市新品牌——“洞庭之心、水草之都”。
从“水下荒漠”到“水下森林”,如今,大通湖已经有40多种水生植物,环境越来越好,百姓的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强,大通湖迎来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