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腹地的湖南省南县,今年自入夏以来,平均降水量不到6.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6.9%,已连续70多天高温无雨。南县的母亲河藕池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夏季断流,县域内农田遭受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虽然己是深秋,但南县旱情依然严峻。面对日益严重的旱情,南县的老百姓在茶余饭后议论得最多的话题是旱情对粮食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那份担忧溢于言表。可喜的是,在旱魔肆虐的关键时刻,南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义无反顾的奔赴抗旱前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无数与旱魔作斗争的英雄赞歌。这些故事中的感人事迹,在街头巷尾口口相传,感动了无数老百姓的心。
9月中旬,秋阳依然灼人皮肤。我在南县市监局驻茅草街镇长春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李锡奎同志的陪同下,在抗旱一线采访了长春村的干部群众,震撼在了那感人的故事里。
在长春村便民服务中心,身材壮实,面容铜色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建明同志告诉我,为应对这百年难遇的旱情,村支两委在7月初就成立了抗旱领导小组,及时成立了旱情抢险突击队、旱情摸排组、旱情协调组、物质保障组等组织机构。全体村干部和乡村振兴队队员连续3个月来坚持24小时值班,所有成员做到了闻迅而动、随时突击,特别是村委会副主任欧阳春良带队的抗旱抢险突击队做出的成绩尤为突出。截止目前,全村共投入劳动力500余人次,出动各类抗旱机械50台次、疏通大小沟渠5000余米、清运杂草90台车次、清理淤泥50多立方米、共投入抗旱资金近3万元,全村村民在村支两委的坚强领导下从志成城,确保了全村1900多亩双季稻增产增收。
在长春村解放渠,高悬的骄阳下,10多位村民正在渠道内挥汗如雨清理杂草,村民们分工明确,有用钉耙捞的、有用双手扯的、有用箕畚运的,一台手扶拖拉机的车箱内堆满了待处理的杂草,渠内的碧水在突击队员的脚下涓涓流淌。人群中满脸大汗的欧阳春良告诉我,这支以老党员肖正球为代表的抗旱突击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自旱情发生以来,这群老人们己在抗旱一线奋战了近3个月。每一次的任务明确后,无任是下水扫碍还是涵闸清淤,他们争先恐后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活,这三个月来,全村的每条沟渠都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长春村的大部分沟渠不适应机械作业,清淤除杂工作主要靠人力完成,由于劳动强度大,这些爷爷辈的突击队队员们干起来特别吃力,老人们有的挂烂了手、有的割破了脚,但他们从未说过苦、从未叫过累,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的争上抗旱一线。这几个月来,老人们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书写了载入长春村历史的抗旱传奇。
在长春村四组,近百亩的晚稻田里,秋风拂起层层波纹,雪白的稻花在绿色中摇曳,阵阵稻香扑鼻而来,广阔的田野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稻田主人徐元秋告诉我,这100多亩稻田是流转的本组村民的土地。今年,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种植双季稻,年初就在盘算今年能增加不少收入,心里美滋滋的,没想到这百年难遇的干旱。差点打破了他的梦想。自早稻灌浆期开始,望着缺水的稻田、卷缩的禾叶,真是急死人哪。在这关键时刻,村支书徐建明带领村干部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同志赶到现场,他们勘查水路走向后,决定从一条废弃多年的老旧水渠引水抗旱,抗旱突击队花费了一天时间清理淤泥10多方、清运杂草10多车,硬是用双手开通了这条500多米的老水渠,给这片稻田送来了"及时水","救命水",确保了早稻丰收。由于有了这条水渠送水,这片稻田至今都不喊"渴"了。由于田间管理搞得好,他种植的这片早稻平均亩产达到了1300余斤,超过了历年早稻的产量。"你看这晚稻的长势吧,又是一季好收成",徐元秋望着这片长势喜人的稻田,满脸荡漾着幸福的喜悦。
离开长春村时,村支两委未雨绸缪,针对新的水旱,为确保全村农作物取得大丰收,正在开会研究对策。此时,习近平总书记的敦敦教导在我耳边回响:"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长春人抗击旱情的英雄故事,是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缩影,我为这些默默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无名英雄们骄傲,他们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守护者!